查看: 86|回復: 4

梁啓超:《新民說》(更新中請勿回復)

[複製鏈接]

13

主題

143

回帖

806

積分
用户头像
順天府參事
參政院參政
奏任|文職|中令
正五品初授奉議大夫
◆文治◆
300 治績
◆武功◆
50 功績
◆銀票◆
157 圓
◆銀幣◆
777 圓

八等雲鶴勳章

發表於 皇極元年八月一日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本帖最後由 傅惟熙 於 2025-8-2 14:06 編輯

梁啓超:《新民說》——楊照

  一八九八年變法被取消,皇帝被軟禁,在中國社會並未引起騷動,對戊戌政變反應比較強烈的,反而是在華各國公使。但八年之後,中國的民情大不同前了,革命派與立憲派的互相激盪,不僅止發生在士大夫間,更是明確延展到商工各行各業了。使得中國民意對政治產生敏銳感應,梁啟超是塑造這項變化的主角,雖然這幾年他不在中國,但他的文字,尤其是他的「新民說」卻一直處在社會發展的浪頭尖上。

  從『時務報』到『新民叢報』,梁啟超的知名度、感染力向上番了一番,到達了不同的等級。『新民叢報』的命名就反映了梁啟超心中已有清楚的架構與企圖,要在這本雜誌中推展他用「中國之新民」所撰寫的「新民說」。用這個筆名寫的文章,將「筆鋒常帶感情」的風格發揮到淋漓盡致,並且和文章要表達的意念完全貼合。

  「新民說」首先吸引人注意的,是以新文體呈現的。梁啟超清楚意識到傳統的文言文不足以傳遞他要的內容訊息,不論是官式的四六駢文,或是文人之間流行的桐城古文,都有太多陳俗套語,也有太多句法上的格式限制,放不開來表達現代狀態下的複雜主張。曾國藩的書信與日記曾經風靡一時,一部份是因為使用了四六文或桐城古文無法比擬的誠實真切語氣,帶有高度的新鮮自由特性,不過梁啟超所需要的文字載體,還更有甚於此。

  在「新民說」中梁啟超鍛造了一種文白夾雜的新風格,一時獨領風騷。他寫出了文言文絕對不可能有的雄辯滔滔氣勢,也寫出了當時白話文絕對不可能有的學問知識厚度。這樣的文體在中國足足流行了二十年,蔚為主流,一直要到「五四運動」前後崛起了另一位了不起的文體家,改造並豐富了白話文的胡適,梁啟超式的文體才讓出了主流地位,然而一直到我這一代受教育的一九七0年代,在「民國」環境中,這種文體都持續發揮一定的指引作用。

  而白話文的上升轉型,梁啟超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此之前,讀書人理所當然看不起白話文,白話文是寫給推車飲漿者流看的,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陳獨秀是晚清最早參與推動白話文的人士之一,但不只當時認為白話文主要用在社會教育,是向讀書不多的下層人民傳播知識的工具,而且在『新青年』雜誌上提倡「白話文運動」,當意識到自己的讀者是其他讀書人、專業知識份子時,他的文章都還是用文言文寫的。

  這裡關鍵的變化,在於要提升白話文的地位,讓文人都願意寫白話文、用白話文互相溝通。胡適在這方面貢獻最大,他不只立場堅定,而且找到了明確的策略,強調白話文與啟蒙救國之間的必然因果關係,倒過來看,也就是明白昭示了在這樣的時代繼續寫文言文,不只是保守、落伍,而且還是使得中國無法自強,無法擺脫亡國危機的罪人!

  不過別忘了,胡適的態度其來有自。早在「五四運動」之前將近二十年,梁啟超就寫了轟動一時的「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將小說抬高到傳統上不可想像的地位,明白宣告:有什麼樣的小說,就有什麼樣的國民與國家,小說的作用遠遠大過文人們的所有詩文著作總和。而小說就是用白話文寫的。

  梁啟超寫「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寫「新民說」時,白話文還在低度發展階段,不足以提供所需的文字形式,因而他巧妙地混用了文言與白話,以這新創的文體在這個時代發揮了稱職的橋樑過渡功能,不只是從文言過渡到白話,更是從單純乘載傳統內容到能夠納入西方新知識、新觀念。

  從魏源寫『海國圖志』(一八四三年)到嚴復以古文翻譯『天演論』(一八九六年)、『國富論』(一九0一年),中間不過只有半世紀左右的時間,比佛經進入中國模所創發適當語言文字的五、六世紀時間要急迫得多了,然而更大的突破其實是在於梁啟超以文白夾雜形式解除了對白話文的歧視偏見,提供了以白話文法更自由、更有效翻譯、解說西方學問思想的巨大可能性。

  藉由和嚴復的比較,我們可以理解梁啟超能夠開創這份過渡轉折的重要條件。嚴復主要是透過英文接觸西學,梁啟超不是,他的西學基本上是轉手日文而來的。梁啟超具備了嚴復所沒有的條件,早在戊戌之前,梁啟超就開始吸收從日本來的種種訊息。一八九八年,他倉皇出亡日本,渡海的航船上,他更進一步有意識地學習只辨認日文中漢字就能相當程度讀懂日本文章書籍的方法。在此之後,他又有十多年時間在日本大量閱讀人家的翻譯書籍,因而大幅開拓了眼界。

  住在日本時,梁啟超還寫過一本小書,教中國人如何在完全不懂日語的情況下能夠讀日文書。那個時代的日文書寫上,運用了比現在多得多的漢字,大致懂得日文文法和中文順序上的主要差別,就能夠了解日文內容,梁啟超就是用這種方法跳過了逐步熟悉日語的工夫,直接從日文書中大量吸收、大量消化。

  他另外編過一本工具書,列出了他在日本看到、找到的西方書籍翻譯書目,其中包括了七千多個條目。如果學會了漢字閱讀法,那就等於這七千本西方書及不需要再找再等中文翻譯了,馬上就可以通過日文譯本來理解、吸收。

  梁啟超有效地提升了當時中國知識人不需自己懂西文、也不需等中文譯本,走捷徑取巧經手日本來學習西方學問的程度;他同時累積了日文中的漢字詞彙,可以方便運用來轉寫他關於西方事務的文章。這是使得他能夠創造文白之間新中文的一項祕訣。

  而那時候的日本也有一批精通中文的人,刻意協助將已有日文翻譯的重要書籍再譯成中文來幫助中國更快速與世界接軌。這些人他們具備一種原始的「中日共榮」觀念,世界局勢是歐洲勢力大舉入侵亞洲,日本作為亞洲國家如果要對抗歐洲,光是自強是不夠的,還得要聯合亞洲其他國家,尤其是在日本旁邊,關係如此密切的中國。日本非但不能不理會中國,而且不能坐視中國沉淪糜爛,因為那樣中國被西方國家瓜分了,或成為人家的次殖民地,必定要連帶拖累日本。

  將書籍譯成中文是一種協助中國上進的手段,支持梁啟超或孫中山這種和清廷作對的人是另一種手段。在日本梁啟超比在中國還更感覺到「新民」,讓中國人民得到新知是培養新態度的重要性,加上日本書籍中提供了許多超脫中國文言表達框架的說法,都有助於他在短時間內成為最了不起的中文文體大家。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43

回帖

806

積分
用户头像
順天府參事
參政院參政
奏任|文職|中令
正五品初授奉議大夫
◆文治◆
300 治績
◆武功◆
50 功績
◆銀票◆
157 圓
◆銀幣◆
777 圓

八等雲鶴勳章

 樓主| 發表於 皇極元年八月一日 | 顯示全部樓層 <
目次

第一節 敘論   

第二節 論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

第三節 釋新民之義

第四節 就優勝劣敗之理以證新民之結果而論及取法之所宜

第五節 論公德

第六節 論國家思想

第七節 論進取冒險

第八節 論權利思想

第九節 論自由

第十節 論自治

第十一節 論進步

第十二節 論自尊

第十三節 論合群

第十四節 論生利分利

第十五節 論毅力

第十六節 論義務思想

第十七節 論尚武

第十八節 論私德  

第十九節 論民氣

第二十節 論政治能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43

回帖

806

積分
用户头像
順天府參事
參政院參政
奏任|文職|中令
正五品初授奉議大夫
◆文治◆
300 治績
◆武功◆
50 功績
◆銀票◆
157 圓
◆銀幣◆
777 圓

八等雲鶴勳章

 樓主| 發表於 皇極元年八月一日 | 顯示全部樓層 <
第一節 敘論

  自世界初有人類以迄今日,國於環球上者,何啻千萬?問其巋然今存,能在五大洲地圖占一顏色者,幾何乎?曰︰百十而已矣。此百十國中,其能屹然強立,有左右世界之力,將來可以戰勝於天演界者,幾何乎?曰︰四五而已矣。夫同是日月,同是山川,同是方趾,同是圓顱,而若者以興,若者以亡,若者以弱,若者以強;則何以故?或曰:「是在地利。」然今之亞美利加,猶古阿美利加,而盎格魯撒遜〈英國人種之名也〉民族何以享其榮?古之羅馬,猶今之羅馬,而拉丁民族何以墜其譽?或曰:「是在英雄。」然非無亞歷山大,而何以馬基頓今已成灰塵?非無成吉思汗,而何以蒙古幾不保殘喘?嗚呼噫嘻!吾知其由。國也者,積民而成。國之有民,猶身之有四肢五臟筋脈血輪也。未有四肢已斷,五臟已瘵,筋脈已傷,血輪已涸,而身猶能存者。則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渙散混濁,而國猶能立者。故欲其身之長生久視,則攝生之術不可不明;欲其國之安富尊榮,則新民之道不可不講。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43

回帖

806

積分
用户头像
順天府參事
參政院參政
奏任|文職|中令
正五品初授奉議大夫
◆文治◆
300 治績
◆武功◆
50 功績
◆銀票◆
157 圓
◆銀幣◆
777 圓

八等雲鶴勳章

 樓主| 發表於 皇極元年八月一日 | 顯示全部樓層 <
第二節 論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

  吾今欲極言新民為當務之急,其立論之根柢有二:一曰關於內治者,一曰關於外交者。

  所謂關於內治者何也?天下之論政術者多矣,動曰某甲誤國,某乙殃民;某之事件,政府之失機;某之制度,官吏之溺職。若是者,吾固不敢謂為非然也。雖然,政府何自成?官吏何自出?斯豈非來自民間者耶?某甲某乙者,非國民之一體耶?久矣夫聚群盲不能成一離婁,聚群聾不能成一師曠,聚群怯不能成一烏獲。以若是之民,得若是之政府官吏,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其又奚尤?西哲常言:「政府之與人民,猶寒暑表之與空氣也。」室中之氣候,與針裏之水銀,其度必相均,而絲毫不容假借。國民之文明程度低者,雖得明主賢相以代治之,及其人亡,則其政息焉。譬猶嚴冬之際,置表於沸水中,雖其度驟升,水一冷而墜如故矣。國民之文明程度高者,雖偶有暴君汙吏,虔劉一時,而其民力自能補救之而整頓之。譬猶溽暑之時,置表於冰塊上,雖其度忽落,不俄頃則冰消而漲如故矣。然則苟有新民,何患無新制度,無新政府,無新國家?非爾者,則雖今日變一法,明日易一人,東塗西抹,學步效顰,吾未見其能濟也。夫吾國言新法數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則於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

  今草野憂國之士,往往獨居深念,歎息想望曰:「安得賢君相,庶拯我乎?」吾未知其所謂賢君相者,必如何而始為及格。雖然,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雖有賢君相,而亦無以善其後也。夫拿破侖曠世之名將也,苟授以旗綠之惰兵,則不能敵黑蠻;哥侖布航海之大家也,苟乘以朽木之膠船,則不能渡溪沚。彼君相者,非能獨治也,勢不得不任疆臣,疆臣不得不任監司,監司不得不任府縣,府縣不得不任吏胥。此諸級中人,但使其賢者半,不肖者半,猶不足以致治,而況乎其百不得一也?今為此論者,固知泰西政治之美,而欲吾國之效之矣。但推其意,得毋以若彼之政治,皆由其君若相獨力所製造耶?試與一游英、美、德、法之都,觀其人民之自治何如,其人民與政府之關係何如。觀之一省,其治法儼然一國也。觀之一市、一村落,其治法儼然一國也。觀之一黨會、一公司、一學校,其治法儼然一國也。乃至觀之一人,其自治之法,亦儼然治一國也。譬諸鹽有鹹性,積鹽如陵,其鹹愈醲。然剖分此如陵之鹽為若干石,石為若干斗,斗為若干升,升為若干顆,顆為若干阿屯,無一不鹹,然後大鹹乃成。摶沙挼粉,而欲以求鹹,雖隆之高於泰岱,猶無當也。故英美各國之民常不待賢君相而足以致治。其元首,則堯舜之垂裳可也,成王之委裘亦可也;其官吏,則曹參之醇酒可也,成之坐嘯亦可也。何也?以其有民也。故君相常依賴國民,國民不倚賴君相。小國且然,況吾中國幅員之廣,尤非一二人之長鞭所能及者耶?


則試以一家譬一國。苟一家之中,子婦弟兄,各有本業,各有技能,忠信篤敬,勤勞進取,家未有不浡然興者。不然者,各委棄其責任,而一望諸家長,家長而不賢,固闔室為餓殍;藉令賢也,而能蔭庇我者幾何?即能廕庇矣,而為人子弟,累其父兄,使終歲勤動,日夕憂勞,微特於心不安,其毋乃終為家之累耶!今之動輒責政府望賢君相者,抑何不恕?抑何不智?英人有常言曰:「That's your mistake. I couldn't help you.」譯意言:「君誤矣!吾不能助君也。」此雖利己主義之鄙言,而實鞭策人自治自助之警句也。故吾雖日望有賢君相。吾尤恐即有賢君相,亦愛我而莫能助也。何也?責望於賢君相者深,則自責望者必淺,而此責人不責己,望人不望己之惡習,即中國所以不能維新之大原。我責人人亦責我,我望人人亦望我,是四萬萬人,遂互消於相責相望之中,而國將誰與立也?新民云者,非新者一人,而新之者又一人也,則在吾民之各自新而已。孟子曰:「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自新之謂也,新民之謂也。

  所謂關於外交者何也?自十六世紀以來〈約三百年前〉,歐洲所以發達,世界所以進步,皆由民族主義 (Nationalism) 所磅礡衝激而成。民族主義者何?各地同種族,同言語,同宗教,同習俗之人,相視如同胞,務獨立自治,組織完備之政府,以謀公益而禦他族是也。此主義發達既極,馴至十九世紀之末近二、三十年,乃更進而為民族帝國主義 (National Imperialism) ,民族帝國主義者何?其國民之實力,充於內而不得不溢於外,於是汲汲焉求擴張權力於他地,以為我尾閭。其下手也,或以兵力,或以商務,或以工業,或以教會;而一用政策以指揮調護之是也。近者如俄國之經略西伯利亞、土耳其;德國之經略小亞細亞、阿非利加;英國之用兵於波亞;美國之縣夏威、掠古巴、攘菲律賓,皆此新主義之潮流,迫之不得不然也。而今也於東方大陸,有最大之國,最腴之壤,最腐敗之政府,最散弱之國民。彼族一旦窺破內情,於是移其所謂民族帝國主義者,如群蟻之附羶,如萬矢之向的,離然而集注於此一隅。彼俄人之於滿洲,德人之於山東,英人之於揚子江流域,法人之於兩廣,日人之於福建,亦皆此新主義之潮流,迫之不得不然也。

  夫所謂民族帝國主義者,與古代之帝國主義迥異。昔者有若亞歷山大,有若查理曼,有若成吉思汗,有若拿破侖,皆嘗抱雄圖,務遠略,欲蹂躪大地,吞併弱國。雖然,彼則由於一人之雄心,此則由於民族之漲力;彼則為權威之所役,此則為時勢之所趨。故彼之侵略,不過一時,所謂暴風疾雨,不崇朝而息矣。此之進取,則在久遠,日擴而日大,日入而日深。吾中國不幸而適當此盤渦之中心點,其將何以待之?曰:彼為一二人之功名心而來者,吾可以恃一二之英雄以相敵。彼以民族不得已之勢而來者,非合吾民族全體之能力,必無從抵制也。彼以一時之氣燄驟進者,吾可以鼓一時之血勇以相防。彼以久遠之政策漸進者,非立百年宏毅之遠猷,必無從倖存也。不見乎瓶水乎?水僅半器,他水即從而入之。若內力能自充塞本器,而無一隙之可乘,他水未有能入者也。故今日欲抵當列強之民族帝國主義,以挽浩劫而拯生靈,惟有我行我民族主義之一策;而欲實行民族主義於中國,舍新民末由。

  今天下莫不憂外患矣,雖然,使外而果能為患,則必非一憂之所能了也。夫以民族帝國主義之頑強突進如彼其劇,而吾猶商搉於外之果能為患與否?何其愚也?吾以為患之有無,不在外而在內。夫各國固同用此主義也,而俄何以不施諸英?英何以不施諸德?德何以不施諸美?歐美諸國何以不施諸日本?亦曰︰有隙與無隙之分而已。人之患瘵者,風寒、暑濕、燥火,無一不足以侵之。若血氣強盛,膚革充盈者,冒風雪,犯暴暵,衝瘴癘,凌波濤,何有焉?不自攝生,而怨風雪、暴暵、波濤、瘴癘之無情,非直彼不任受,而我亦豈以善怨而獲免耶?然則為中國今日計,必非恃一時之賢君相而可以弭亂,亦非望草野一二英雄崛起而可以圖成。必其使吾四萬萬人之民德、民智、民力,皆可與彼相埒,則外自不能為患!吾何為而患之?此其功雖非旦夕可就乎,然孟子有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為不蓄,終身不得。」今日舍此一事,別無善圖,寧復可蹉跎蹉跎,更閱數年,將有欲求如今日而不可復得者。嗚呼!我國民可不悚耶!可不勗耶!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143

回帖

806

積分
用户头像
順天府參事
參政院參政
奏任|文職|中令
正五品初授奉議大夫
◆文治◆
300 治績
◆武功◆
50 功績
◆銀票◆
157 圓
◆銀幣◆
777 圓

八等雲鶴勳章

 樓主| 發表於 皇極元年八月六日 | 顯示全部樓層 <
第三節 釋新民之義

  新民云者,非欲吾民盡棄其舊以從人也。新之義有二:一曰,淬厲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採補其所本無而新之。二者缺一,時乃無功。先哲之立教也,不外因材而篤與變化氣質之兩途。斯即吾淬厲所固有採補所本無之說也。一人如是,眾民亦然。

  凡一國之能立於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子孫繼之,然後群乃結,國乃成;斯實民族主義之根柢源泉也。我同胞能數千年立國於亞洲大陸,必其所具特質,有宏大高尚完美,釐然異於群族者。吾人所當保存之而勿失墜也。雖然,保之云者,非任其自生自長,而漫曰:「我保之,我保之」云爾!譬諸木然,非歲歲有新芽之茁,則其枯可立待。譬諸井然,非息息有新泉之湧,則其涸不移時。夫新芽新泉,豈自外來者耶?舊也而不得不謂之新。惟其日新,正所以全其舊也。濯之拭之,發其光晶;鍛之鍊之,成其體段;培之濬之,厚其本原,繼長增高,日征月邁。國民之精神,於是乎保存,於是乎發達。世或以守舊二字,為一極可厭之名詞。其然豈其然哉?吾所患不在守舊,而患無真能守舊者。真能守舊者何?即吾所謂淬厲其固有而已。

  僅淬厲固有而遂足乎?曰:不然!今之世非昔之世,今之人非昔之人。昔者吾中國有部民而無國民,非不能為國民也,勢使然也。吾國夙巍然屹立於大東,環列皆小蠻夷。與他方大國,未一交通,故我民常視其國為天下。耳目所接觸,腦筋所濡染,聖哲所訓示,祖宗所遺傳,皆使之有可以為一箇人之資格,有可以為一家人之資格,有可以為一鄉一族人之資格,有可以為天下人之資格;而獨無可以為一國國民之資格。夫國民之資格,雖未必有以遠優於此數者,而以今日列國並立,弱肉強食,優勝劣敗之時代,苟缺此資格,則決無以自立於天壤。故今日不欲強吾國則已,欲強吾國,則不可不博考各國民族所以自立之道,彙擇其長者而取之,以補我之所未及。今論者於政治、學術、技藝,皆莫不知取長以補我短矣;而不知民德、民智、民力,實為政治、學術、技藝之大原。不取於此而取於彼,棄其本而摹其末,是何異見他樹之蓊鬱,而欲移其枝以接我槁榦?見他井之汨湧,而欲汲其流以實我眢源也?故採補所本無以新我民之道,不可不深長思也。

  世界上萬事之現象,不外兩大主義:一曰保守,二曰進取。人之運用此兩主義者,或偏取甲,或偏取乙;或兩者並起而相衝突,或兩者並存而相調和。偏取其一,未有能立者也。有衝突則必有調和,衝突者,調和之先驅也。善調和者,斯為偉大國民;盎榙魯撒遜人種是也。譬之蹞步,以一足立,以一足行。譬之拾物,以一手握,以一手取。故吾所謂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風者流,蔑棄吾數千年之道德、學術、風俗,以求伍於他人。亦非如墨守故紙者流,謂僅抱此數千年之道德、學術、風俗,遂足以立於大地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排行榜|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華帝國

GMT+8, 2025-9-17 05:50 , Processed in 0.045248 second(s), 31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