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巔峰時有多狂妄?坐擁海陸空三軍,根本不把老蔣放在眼裡
他蔣介石怎麼能跟我比?
張作霖和蔣介石都是中國近代有名的歷史人物,張作霖是有名的「東北王」,屬於稱王稱霸的地方勢力。
而蔣介石則曾經登頂中國政權頂峰,看似蔣介石比張作霖的地位更高。但其實,在張作霖的眼中,蔣介石從未算是個人物。
蔣介石一生僅僅和張作霖打過兩次交道,一次是第一次直奉戰爭,兩人是合作者的關係。
但當時張作霖是擁有陸海空三軍的東北軍元帥,根本就沒有把蔣介石放在眼裡。
兩人第二次打交道是北伐戰爭,兩人是軍事對手,雖然張作霖節節敗退,但他堅信無論自己再潰退,也不會栽在蔣介石的手裡。
對於張作霖來說,蔣介石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後生。
那麼張作霖有哪些厲害之處呢?為何他會絲毫不把蔣介石放在眼裡呢?
亂世之梟雄
張作霖出身於1875年的清朝亂世之中,從小家裡就時常窮得揭不開鍋,張作霖少年時期就開始外出闖蕩討生活。
先是到處打零工謀生,後來加入當地的清軍,打了敗仗後逃命過程中落草為寇。
經歷過刀山火海的張作霖在綠林中混得風生水起,很快就拉起了一支隊伍占山為王,當過兵的他比其他土匪多一些遠見,認為一直占山為王並不是長久之計,最後還是帶著隊伍接受了官府的招安。
亂世中的東北好像是自成體系的一個世界,單單是東北地區之內就在清末的混亂中產生了多個小軍閥,張作霖就是其中一個。
與其他小軍閥相比,張作霖更懂得見風使舵,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擁兵自重,不僅威懾革命軍,還把持了清王朝的朝政,成為了整個中國舉足輕重的人物。
張作霖為了討好袁世凱,跟著袁世凱通電宣佈擁護君主立憲制度,但此時張作霖的名氣太小,並沒有引起袁世凱的注意。
但在袁世凱成為臨時大總統之後,張作霖的隊伍發展壯大,充分引起了袁世凱的關注。
袁世凱為了拉攏張作霖,特地請他進京,張作霖一見面,就給袁世凱來了個三跪九叩,口中還高呼「大總統萬歲」。
此番見面,張作霖的一通不得體表現讓袁世凱認定張作霖就是一個頭腦簡單的鄉野武夫,於是放心地對他委以官職,給了他機會在東北繼續擁兵自重。
袁世凱不知道的是,張作霖在他面前表現出的所有憨厚和莽撞都是一種表演,而在這種表演背後,藏著的是張作霖永遠使不完的奸詐手段。
袁世凱稱帝后,遭到舉國聲討,時任27師師長的張作霖,聯合28師師長馮德麟決定驅逐袁世凱在東北安插的心腹段芝貴。
馮德麟唱白臉,佯裝發動兵變要逮捕段芝貴,而張作霖唱紅臉,去提前向段芝貴告密。
結果把段芝貴嚇得連夜跑回北京,撿回一條命的段芝貴一臉真誠地向袁世凱說了一大堆張作霖的好話,促使袁世凱提拔了張作霖的官職,讓張作霖主政東北。
在這一番操作下,張作霖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後來縱使袁世凱垮臺而死,張作霖依靠在東北的勢力依然控制著東北的大多數地方。
而在張作霖大力經營東北的時候,蔣介石還是一位到處參與武裝活動的無名之輩。
他和一幫朋友出沒在江浙一帶,到處想辦法多搞錢買些武器,與張作霖的地位根本就無法比擬。
此後多年,中國陷入到了嚴重的軍閥混戰之中,張作霖雄踞東北養精蓄銳,專心經營起了自己的地盤。
他積極吸納各方人才為己所用,政治方面他找人制定了文官考試制度,選拔人才擔任東北各個地方的市長、縣長。
教育上他創辦系統性的教育體系,從各個地方的小學、中學,到後來的東北大學,教育設施不斷健全。
經濟上張作霖鼓勵實業、創辦銀行,扶持進出口貿易,讓整個東北流通著來自俄國、朝鮮甚至西方的各種商品,極大豐富了東北人的物質生活。
這些都只是張作霖鞏固自己「東北王」地位的輔助手段,他最為看重的,還是手裡的軍隊。

全國領先的軍事實力
為了能夠穩穩地控制住東北,張作霖大力發展軍事,吸納全國各地講武堂的人才來到東北軍任職。
並且還任用了楊宇霆等多個有國外留學背景的軍事人才創辦軍校、興建兵工廠,不斷從國外引進先進的武器裝備,建成了一支具有陸海空三軍的現代化軍隊。
這一切都需要雄厚的財力作為支撐,張作霖為了獲得大批錢財也是絞盡腦汁。
當時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南滿鐵路附近有駐兵權,張作霖看到日本人有錢,便表示要與日本人合作。
日本想在中國發展勢力,為將來的侵略活動做準備,因此一直想在東北扶持一個傀儡勢力,好利用這個傀儡勢力來為日方謀利。
張作霖千方百計討好日本人,讓日本人相信,自己就是日方的合適人選。
於是日本人和張作霖簽訂協定,對張作霖提供經濟支援。
有了日方的經濟幫助,張作霖如虎添翼,大力發展軍備,雄踞東北而窺伺中原。
此時的蔣介石只是粵軍中的一名中層將領,甚至還沒有得到粵軍司令的任何賞識,只是在南方參加一些小的軍事行動。
而與此同時,北方的「東北王」張作霖卻已經在醞釀一場大型戰爭。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軍浩浩蕩蕩大舉開入關內。
由於作戰不利,在直軍的打擊下出現潰退,一發不可收拾一潰千里,最終奉軍大敗,張作霖連忙領兵逃回東北,宣佈「東北自治」,開始保存實力韜光養晦。
張作霖沒有就此甘休,吸取教訓整軍備戰,裁減了大批戰鬥力低下的部隊,保留下比較能打的精銳部隊,對關內虎視眈眈。
兩年後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這次張作霖抓住直系軍閥失去民心的特點,聯合皖系軍閥和孫中山的北伐軍,共同進攻直系,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張作霖作為「三角同盟」中的最強勢力,獲得了勝利果實,控制了北京、天津、山東、安徽等地。
雖然沒有宣佈就任北洋政府總統職位,但是實際上已經在形式上控制了中國的權力中心。
而反觀與張作霖同盟的皖系軍閥,則沒有撈到什麼好處,勢力逐漸衰微,不得不接受張作霖的節制。
另外,孫中山所領導的北伐軍也沒能真正完成北伐任務。
在北伐軍陣營中的蔣介石,此時還只是孫中山手下的一名將領,在當時全國的風雲局勢中屬於名不見經傳的人物。
如果不是後來孫中山去世,蔣介石在張作霖面前根本就不是一個等級的人物。
1925年孫中山去世,蔣介石逐漸掌握了北伐軍的軍權,下令向北進軍,把矛頭指向了北方最大的軍閥張作霖。
縱使當時張作霖的勢力遍佈半個中國,但是軍隊擴充太快,許多部隊都是草台班子,將領能力參差不齊,部隊戰鬥力高低不等。
在北伐軍的打擊下不斷潰退,張作霖見情況不妙,連忙準備退回東北,戎馬半生的他,沒想到最終會栽在被自己耍得團團轉的日本人手裡。

蔣介石的機會
日本人自從開始支持張作霖,就不斷讓張作霖簽署各種出賣中國利益的文件,以此來攫取日本的在華利益。
可是張作霖大多數時候只拿錢不辦事,實在被催得緊的時候就落實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務來搪塞日本人。
作為軍閥的他以自己「大奸含忠」的獨特方式堅持著心中存有的民族大義。
直到後來張作霖被北伐軍打敗的時候,張作霖依然在不斷搪塞日本人。
此時的日本人已經意識到自己多年來都被張作霖欺騙了,於是不再對張作霖抱有期望,決定刺殺張作霖。
於是在張作霖乘坐火車從北京返回奉天的路上,日本人預先埋設好炸藥,在皇姑屯把張作霖炸成重傷,不久後不幸身亡。
在張作霖在世的情況下,對於蔣介石來說如何解決東北問題勢必會是一個難題。
如果張作霖直接把對付日本人的一套交往手段照搬過來對付蔣介石,雖然東北易幟可能會較晚達成,但是最起碼東北民眾不會輕易陷入戰火而流離失所。
結語
但是歷史沒有假如,張作霖死後,身為晚輩的蔣介石開始對年輕的東北軍少帥張學良採取一系列拉攏手段,以:「大哥」的身份和張學良稱兄道弟。
這使得張學良在各項事務尚未敲定的情況下,就拿著蔣介石開的各種空頭支票而急切地宣佈東北易幟。
結果日本人見難以繼續從張家獲得利益,便加緊侵華腳步,發動九一八事變,且年輕的張學良又在蔣介石的影響下做出了不抵抗的命令,導致東北迅速淪陷。
|